台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
檢視較大的地圖
1.新營 |
地名由來於明鄭時期在此設鎮屯田。初期因有屯辦何積善等人在鹽水鎮之舊營里屯墾稱為『舊營』,故與之對稱為『新營』。 |
2.鹽水 |
地名以前叫做鹽水港,在明鄭時期稱為奎庄。在清雍正九年闢為島內貿易港。潮滿海水可及,故與稍北的淡水港對稱為鹽水港。因為以前港道環繞街區,形成彎曲狀,有如半月,所以鹽水港又稱為『月津港』或月港。 |
3.白河 |
白河街區舊稱為店仔口街,因為白水溪穿流於石灰岩山區,水色白濁,所以改稱為白河街。白河舊名「店仔口」,由來是在清乾隆年間,白河是往當時已非 常繁榮的商業中心『下茄苳』的必經之路,因此有一吳姓的異鄉人於現在市場的十字路口結廬賣涼水茶點,提供行人休憩場所。店仔口指的就是草廬的門口。後來改 稱「白河」的理由是地方人士以「店仔口」不雅,而境內有白水溪從東繞南而西,環村而流,乃以「白河」為名。光復後改為「白河鎮」。(臺南縣鄉土教材,民 84,臺南縣政府 出版) |
4.柳營 |
地名由來有二說: |
5.後壁 |
後壁舊名為後壁寮,意思就是在後方的寮舍。 |
6.東山 |
東山從前是平埔族洪雅族哆囉嘓社所在地,後來漢人漸增,開墾於此,形成哆囉嘓庄。後來改稱番社街,光復後又鑑於其名不雅,因其在新營東方之山區,所以改稱為東山。 |
7.麻豆 |
此地以前是平埔族西拉雅族麻豆社址,是台南市附近四大平埔族社之一。 |
8.下營 |
下營地方是明鄭時期設鎮屯田之地的舊名,依據屯營之相關位置,所以有頂、中、下之別。 |
9.六甲 |
地名之由來,相傳為鄭成功參軍陳永華駐軍在此開墾荒地,最初依據開墾面積取名有二甲、六甲、七甲等村。六甲位居中心,故取名為「六甲鄉」。(臺南縣鄉土教材,民84,臺南縣政府 出版) |
10.官田 |
官田舊稱為官佃,是荷據時期王田之所在地,到了明鄭時期改為官田,招募移民來墾,耕者為官佃,民國九年改為今稱,沿用至今。 |
11.大內 |
鄉名取自大內村的舊稱大內,以前移民先建北方一小庄稱頂庄,東南方為內庄,因為此地在內方庄,所以得名。三百餘年前,楊氏兩兄弟由漳州府龍溪縣遷 來。長兄名楊內,住在「內庄」。弟弟名楊石,住於「石仔瀨」,總稱為「內庄」。光復後改為大內鄉。(臺南縣鄉土教材,民84,臺南縣政府 出版) |
12.佳里 |
佳里原為平埔族西拉雅族蕭壟社之社域,民國九年取境內地名佳里興之佳里,改舊稱蕭壟庄為佳里街,光復後沿襲為鄉名。 |
13.學甲 |
學甲即平埔族西拉雅族番社之譯音地名,有一說為學甲即史椰甲社。 |
14.西港 |
地名由來有二說: |
15.七股 |
地名由來有二說: |
16.將軍 |
清康熙二十二年,施琅將軍平台有功,清廷將本鄉內的荒埔地,賜予施琅為世襲之業地,所以得稱。 |
17.北門 |
北門舊名北門嶼,此地以前是倒風港大潟湖內一濱外沙洲,因其在北方倒風港門戶處之沙洲,所以得名。另有二說為:1.它位居臺灣府北方而得名。2.它與青峰闕北方出入口有關。(臺南縣鄉土教材,民84,臺南縣政府 出版) |
18.新化 |
新化舊名大目降,是西拉雅平埔族(SIRAYA)的古地名,為平埔族大目降社聚居之地。明永曆十五年(西元一六六二年),鄭成功討平大目降社,且 將本地規劃為承天府所管轄之新化里,其含意就是取「新歸化之番社」。清朝時設大目降庄,後來漢人移入,日趨繁榮,就改名稱為「大穆降街」。日本統治台灣 時,改名為「大目降街」。民國九年,地方制度修改,大目降街改為新化街,是新化郡行政所在地。光復後正式定名為新化鎮。(臺南縣鄉土教材,民84,臺南縣 政府 出版) |
19.善化 |
由於明鄭時期,本地是屬於『善化里西堡』,民國九年時,將舊稱『灣裡』改為『善化』。『灣裡』是從本地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沿用而來的。 |
20.新市 |
地名由來有二說: |
21.安定 |
本地原稱為『直加弄』,這是譯自當地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之屬社的社名。民國九年時,依據本地在清代時,屬於『安定東里』,便改稱為『安定』。 |
22.山上 |
山上舊稱為『山子頂』,係因本鄉屬於丘陵地形,境內分佈著許多的小山丘,聚落多建立在小山丘上,故稱為『山仔頂』,後來則改稱為同義的『山上』。 |
23.玉井 |
玉井在荷蘭占領及清代稱「大武瓏」,是曹族四社熟番-醮吧年社、芒子芒社、宵里社及今楠西鄉的茄拔社等原住民所住。民國九年才以「醮吧年」Tapani的日語近似音「玉井」(日語Tamai)來稱呼本鄉,而沿用至現在。(臺南縣鄉土教材,民84,臺南縣政府 出版) |
24.楠西 |
本地舊稱為『茄拔』,這是出自阿里山四社群中『茄拔』社之社名,後來則改稱為『楠西』,這是因為本地在清代時是屬於『楠梓仙溪西里』,後來便將其簡寫成『楠西』,而成為本地之地名。 |
25.南化 |
本地舊稱為『南庄』,民國九年時,乃取南庄之『南』與其所隸屬『內新化南里』之『化』,拼成『南化』。而『南庄』則是相對於對岸的北寮,位於北寮南方之村落,即稱為『南庄』。 |
26.左鎮 |
『左鎮』地名之由來,是因為明鄭時期,設侍衙駐兵於轄內之左隅,故稱「左鎮」。(臺南縣鄉土教材,民84,臺南縣政府 出版) |
27.仁德 |
仁德舊稱為『土庫』,係指以竹子編成並塗上泥土的庫倉,這種庫倉是用來儲藏穀子的,由於本地有許多土庫,故有此稱。民國九年時,改以明鄭時期本地所設之『仁德里』為名而改為『仁德』。 |
28.歸仁 |
本地舊稱紅瓦厝,乃是鄉民多以紅瓦覆屋頂而得名。明鄭時期,因鄭氏勸導歸化,並設歸仁里。光復後改為「歸仁鄉」。(臺南縣鄉土教材,民84,臺南縣政府 出版) |
29.關廟 |
此地原名「香洋」,因種植香洋得名。後因境內關廟村20號之山西堂,奉祀關聖帝君,故命名為「關廟」(臺南縣鄉土教材,民84,臺南縣政府 出版) |
30.龍崎 |
本鄉名稱由來是在民國九年時,從鄉內的龍船(龍船村)及崎頂(崎頂村)兩地名中,各取一字併成庄名,光復後沿用至今。 |
31.永康 |
永康舊稱為埔姜頭,因為以前此地未開墾時,為埔姜樹蔓生之荒埔,所以得名。明鄭成功時為部將林、黃等員駐屯之地,稱「永康里」。日據時地名大改 革,乃以明鄭時期本地隸屬「永康里」,改稱「永康庄」。光復後改庄為鄉,民國八十一年改制為永康市。 |